第四期LAS我们特别选在“柏林画廊/Berlinische Galerie”博物馆里的奥托·迪克斯咖啡馆进行,一是因为这家咖啡馆因奥托·迪克斯命名,已经历史悠久;二是因为正逢该馆的展览“1945年至今的柏林艺术/KUNST IN BERLIN 1945 BIS HEUTE”中,可以欣赏到多件迪克斯的原作。据咖啡馆老绅士一样的跑堂说:“没翻修之前,这里随处可见迪克斯元素,现在就只剩下桌上的两支黄玫瑰”。

诗人Ivar von Lücken,1926,画布综合材料,225x120cm
在迪克斯咖啡馆里的那个下午,Lola叨叨讲述着德国画家奥托·迪克斯和他的新即物主义绘画。
新即物主义绘画,又名德国新客观现实主义绘画(neue Sachlichkeit),20年代初受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及德国表现主义影响而产生。一战后的德国,政治派系斗争尖锐,右翼的社会民主党既不敢触动依然强大的军方势力,又抑制不住物资匮乏和通货膨胀所带来的灾难。无产阶级希望通过革命手段重建民主秩序,先锋艺术家团体普遍站在左翼一边,希望建立社会主义。新客观派画家都有参加战争和蒙受战祸的切身体验,因而他们以尖锐讽刺和无情暴露的绘画,毫无保留地揭露资产阶级战争机器所制造的灾难和痛苦。为了达到唤醒良知的目的,他们不惜以犬儒学派的手段,愤世嫉俗、玩世不恭……
大致介绍完新即物主义的时代背景后,Lola和大家一起翻阅她带来的画册《迪克斯》,与大家对迪克斯作品的第一印象展开讨论。这本书里记录了迪克斯1891-1969年间的作品。
作为新即物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奥托·迪克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认为上战场是让自己体验生死,感悟生命的最好方式,他作品中的战争场面是色彩绚丽,紧张刺激的情感下仔细辨认出的血肉模糊,横尸遍野。迪克斯战后的作品反而剥开了表现主义的外衣,每一笔轮廓,每一笔颜色,都力求清楚真实地刻画那些被炸断的双腿,被蹂躏过的乳房,被洗劫过的眼神。
关于迪克斯的讨论进行了近三个小时,大家对他作品的评价褒贬不一,就像迪克斯自己说过的一样:“我要么臭名昭著,要么流芳百世”。

Die Kartespieler, 1920,布面油画,110x87cm

Prager Strasse, 1920, 布面油画,101x81cm

Tänzerin Anita Berber,1925,木板丹培拉,120x65cm

Tänzerin Tamara Danischewski mit Iris,1933,木板综合材料,82×64.5cm
点击上方滚动图片可继续欣赏原图。
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