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文文周)
C|O Berlin马格南主题的摄影展,开幕已经两周,LAS特地为还没来得及去看的网友们精选九张镇展之宝,作为推荐。它们不仅是摄影史上的经典,很多更是20世纪历史转折点的见证,一定不要错过。
图一:
布列松,摄影之父,哪怕你拍照片的工具是手机,也该知道他的大名。
图二:

你知道徕卡相机却不知道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开玩笑吧!摄影之父也一直用徕卡,不过,德国货的坚固品质传说大概就是从地雷没能炸坏相机开始的,而这个传说,就始于二战的诺曼底登陆一役。
图三:

欧维特的照片可以让任何人发笑,他以擅长嘲讽而见称,最好玩的是狗狗系列。起先,人们是被世界各地的狗,在各种不同场所的怪模怪样逗乐;渐渐地,又会被照片中人跟狗的关系,惹得发噱不已;最后,却猛然发现欧维特其实是在开人类的玩笑。他几乎是以狗的观点在拍人,C|O Berlin上可以尽情体会。
图四:
1956-1961年间,Will Mcbride在柏林拍摄了关于这个城市在战后的重建生活。从建筑的修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不管是东边还是西边,都充满着实验与新生的气息。Will Mcbride的照片像是写日记一样,随意、独立地记录了所有那个当下无意识的趋势和时尚。
图五:
《卫报》记者Andrew Pulver在采访René Burri时发现了隐藏在这些切·格瓦经典照片背后的故事:
“Bergquist(同行的另一名记者)在切·格瓦拉办公室与他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在那两个半小时里,我拿着相机围着他们不停地拍照。那真是一个拍摄切·格瓦拉千载难逢的机会,几乎可以拍下这位名人的所有状态:微笑、愤怒、正脸、后背。我当时用光了8卷胶片。他正试图用照片和地图说服她(指Bergquist),甚至没看我一眼。她有烟瘾,偶然间切·格瓦拉顾自点燃了一支雪茄抽了起来。”
后来《Look》杂志刊登了16-20页切·格瓦的采访内容,当中包括上面那几张选好的照片。1967年切·格瓦拉被击毙后,这些张照片变得更有象征意义。
图六:
这张照片不存在。
图七:
Trent Parke 1971年出生于澳大利亚港口城市纽卡斯尔(Newcastle),12岁接触摄影,第一台相机是母亲的Pentax Spotmatic,冲洗胶卷的暗房其实就是家里的洗衣室, 最初的摄影生涯始于在街边给别人拍照挣钱。他于 2002年加入玛格南图片社,2007年成为正式成员,被认为是他这一代最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年轻摄影师。本次C|O Berlin用极大篇幅展出了他拍摄的“海滩”系列。
图八:
挪威摄影师Jonas Bendiksen也是马格南年轻一代摄影师的代表,他出生于1977年,从19岁开始就在玛格南伦敦办公室实习,随后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前往俄罗斯拍摄了他的第一本重要摄影画册——《Satellites》。Jonas Bendiksen在书中用一种抒情般的风格记述了这些偏僻地区的人们如何以自己的方式面对苏联解体后的新生活,在漫天的飞鸽与雪花中,重新审视冷战后生活的延续与独立。
图九:
Steve Mucurry,美国纪实摄影师,以照片“阿富汗女孩”(Afghan Girl)而闻名世界,曾获得过无数摄影奖项。McCurry对异域文化很感兴趣,游历过很多地方,经历过许多国家的不同风俗文化和不同信仰,并且喜欢探险,喜欢彩色,但却很少使用闪光灯,他追求的是最真实的色彩。 孩子是他最爱拍摄的主题之一。
图十:
Tanlent 30这个单元中,展出的是德国两位年轻艺术家的实验作品,他们将一些关于德累斯顿的书摆放在一起,烧毁,再把腐蚀的印迹拍成照片,呈现一种奇异的景象。
好了,问题来了,明明标题是九张,为什么有十张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