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信息
(9月 15, 2016 10:11 上午)
柏林电影节|主竞赛片单揭晓 (1月 21, 2016 1:57 上午)

《团圆》:饭局吃文化 老歌唱情怀

2014年10月26日
4,515 Views

(文文周/文)

《团圆》作为一部开幕影片,究竟能替第六十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传达出什么样的讯息,这些讯息又是否能被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外国传媒和观众接受?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早早排队进到了CinemaxX7的大厅。

《团圆》的情节很简单,讲述了一对解放前夕在上海分离的恋人玉娥和刘燕生,多年后重聚上海,他们如何面对团圆时刻,如何面对家庭其他成员,以及如何应变新的分离,又如何最终各得其所,从团圆与分离中获得新生活感悟的故事。

关于“团圆”主题,可以从影片中看出如下几个不同层面。第一是,虽然地理上被分隔开,但恋人,家人向往团圆。正如导演所说,“团圆是每个中国家庭的最高追求”。第二个层面是,尽管团聚在一起,多年时空所造成的隔阂却是无法轻易穿越的。尽管这对分离多年的恋人,毫不犹豫地决定要重拾被隔断的感情,女人却最终无法抛开相处多年的家人,不忍心与他们分离。最终没有跟旧情人回去台湾,而是选择留在上海。第三个层面的主题出现在影片的结束段落,表达的是,任何物质的改善并不有助于人心灵上距离的拉进。女人与老伴在新买的房子里吃饭,旧情人离世,只有外孙女相伴,其他子女都不在身边,十分落寞。

总的来说,这三个层面都不难被中国观众识别出来。这种十分含蓄内敛的情怀,对于有着同样生活环境的观众,只需点到,便心领神会。但是对于西方观众,同样的戏剧动作,是否能传达出同样的情绪,笔者有些质疑。因为笔者身旁的德国老人,从15分钟起便呼呼入睡,根本无暇接受导演的“东方式”叙事。而影片唯一引起全场共鸣的点,是玉娥跟老伴为了离婚不得不结婚,这个国际性的玩笑惹得全场笑声。

导演选择了“饭局”作为载体来表达主题,这跟李安早期的影片有某种相似。谈到这一点,导演表示,他认为中国人的情感,很多时候体现在饭桌上。影片试图通过大小六次不同状况的饭局, 和每一个饭局状况的变化,来呈现主要人物各自的心理变化,以及事情的发展趋势。 每一个饭局,都代表着故事的一个阶段。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到《饮食男女》的影子

故事来自真人真事,导演表示他希望做的只是描述生活。因此在视听的调度上,他选择了许多单场景,长镜头来叙事。希望摄像机保持在观察的位置,让观众在类似观赏戏剧的感受中体会人物细腻的情感。这样导致影片视听元素单一,节奏缓慢。看上去难免有些乏味。但是三位主要演员却凭借良好的功底,尽全力激发出了单一时空内强大的戏剧张力,用笑,用歌,用泪,把挣扎、心痛、理解、宽容、内疚的心理装态诠释得十分到位。不论是卢燕十分自若娴雅地诠释一个女人在两个爱人之间的挣扎,还是凌风唱着自己写的歌宣泄思乡思家之痛,都相当抓人,使得耐心观看的观众,最终并没有失望。

散场后外国观众的反映不一,有的完全抓不到精髓,只能反复在标题上做文章,试图摸出端倪;有的则被彻底打动,认为这部电影很好地诠释了一种前所未见的东方式文化,并且十分关注影片中涉及到的诸如“老年人情感”“中台关系”等问题。有意思的是中国观众的反应也分为两派,一部分媒体人员认为节奏过于缓慢,除了三个主人公,线索人物莫小棋的戏太过模糊,可要可不要。也有不少留学生看完后觉得情怀细腻,很是感动。或许9天后的颁奖典礼上,电影节的评委们会给我们一个他们的答案。

 

 

Leave A Com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