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信息
(9月 15, 2016 10:11 上午)
柏林电影节|主竞赛片单揭晓 (1月 21, 2016 1:57 上午)

第二十四期LAS回顾  “艺术家不是精神病” 

 

“一提起群访,总感觉更像群殴,幸亏大家还都面善”,伍伟笑着说:“我刚来一周,对柏林不是特别了解,就简单聊聊我的创作和我对艺术的理解吧”。

抛开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和毕业创作时被清洁工误当成垃圾扫走的实验作品不谈,伍伟给大家展示的第一件作品是他在2008年做的行为艺术《一分五十六秒》。

L1004142

第二十四期LAS 在柏林中画廊,群访艺术家 伍伟 ©勞建樺

 

一分五十六秒的转折点

当时在河南郑州,一个正在建设的村子里,伍伟收集了整条街的灰尘,杂质以及尘土中一切有杀伤力的物质,用鼓风机人造了一场“沙尘暴”, 他站在中间,屏住呼吸,忍受了一分五十六秒。“我以为我可以坚持的时间更长”。

观众: 你做这个作品的心态究竟是怎样的?是不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表现当时你内心的困惑,你的内心在经历拷打,不断挣扎,想知道自己到底能坚持多久?

伍伟:对,我是想尝试我在这样极端的环境里可以忍耐多久。 因为当时国内的大环境对于艺术家来说,只有北京好一些,其它地方城市都很失败,事实上是根本没有希望。国内的体制是想当艺术家,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进美协,参加全国美展,这对我来说难度非常大,其实我写实功底很扎实,但是画的东西没人要看,可同样的作品从北京回来之后就可以展。央美毕业或者其它大美院毕业的人还可以说,“我考虑一下要不要做艺术家”,而我当时只是河南大学美术教育系的毕业生,根本没有能力在体制内生存,想参展是需要排位的,入选难,参展更难。当时找工作也没有缘分,经常被拒,所以只能靠自己。我又很轴,只想做艺术家。

观众:为什么必须是这种方法,让自己受这样的苦?听说你当时特别难受,还留下了后遗症。

伍伟:就是想将难受推到极端,感同身受,强化感受,这个作品有点像90年代一批年轻艺术家做的行为艺术,身体忍受,自残,与环境对抗,体会临界点。

观众: 你有提到你认为这件作品算是你创作上的一个转折点,是有因为它得到了某艺术机构的认可还是什么原因让你这么认为?

伍伟:没有任何艺术机构认可。其实这不是特别成熟的一个作品,但是从这之后我心里就有了自信,感觉是对这一段有了交代,当时做完了自己感觉很舒服,还去地摊吃了串儿。这之前没有敢去现场做公众表演什么的。不过,与其说这件作品是一个转折不如说是个开始,是我告别了学生腔,从此开始认真做艺术了。

48ebf2f644fdc73e23fe2

《一分五十六秒》2008, ©伍伟

 

网上神人指点,艺术家不是神经病

伍伟:这个人已经消失了,就像聊斋一样,但当时他教了我很多很实际的东西,还有很多理论,比如他让我去了解星星画会,85新潮,什么是新生代,艾未未……让我知道艺术家不是精神病,想怎样就怎样,而是需要系统学习和完成的一个事儿,包括一步一步如何升级,如何进阶,如何达到一个巅峰的状态,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事儿。

我觉得作为艺术家,更重要的是要让作品跟自己有关系,可能有人一入手就有这个关系,有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

L1004124

群访艺术家 伍伟 现场 ©勞建樺

 

开启很多系列 不定期往下走

伍伟做作品会开启很多系列,比如说“书的系列”,“重生系列”,每个人方向不同, 在自己的方向往里走,越走越深,别人自然触碰不了,自己脉络清晰,就只有自己有发言权,别人无法复制。

伍伟:离开河南,到北京央美学习的时候压力非常大,难适应实验艺术系的教学方式,在北京也很孤独,还要回老家赚钱,以维持北京的学业。当时精神很脆弱,差点入了佛教,特别向往强大的力量,于是产生了《食指》这件作品,一个白布堆绣的巨大的食指,也个系列后来我又做了《我的眼》,《肌肤》。

无标题

《食指》

我的眼 棉布 200cm*180cm  cotton 2009

《我的眼》 棉布, 200cmx180cm,2009 ©伍伟

“书的系列”,有些像长篇,有些像一句话。

伍伟:书一直给我感受是很原始的野性被封存,无法释放。读书对我来说经常是一种压力,哲学,文学,历史,想知道的越多,压力就越大。书经过不断翻阅,边角变得柔软,所以这个系列实际上是研究触觉的体验,材料上的尝试,比如说把书剖光,变成一摞纸,去除了个性,呈现更本质的东西。

这一系列的《虎落》可以是一种被压抑的感觉,面对社会,面对画廊,艺术家必须生存下来。《鹿蜀》则是来自山海经印象。而我想让《增减》的三个个体之间有关系,类似于亲戚,情敌,甚或地震灾难造成的伤害。这种关系不一定是特指,有人觉得它色情,有人觉得它代表一种欲望,作品是开阔的东西,任由观者解读。

无题 纸 30.5cmX30.5cmX25cm 2015

《无题》 纸,30.5cmX30.5cmX25cm,2015 ©伍伟

虎变-1(局部) 纸 10cmX14cmX110cm 2015

《虎变-1》(侧),纸,10cmX14cmX110cm,2015 ©伍伟

增减系列三件 纸 31x31x27cm 2015

《增减系列三件》,纸,31x31x27cm,2015 ©伍伟

2012120316244126

《鹿蜀》,纸,59cmx59cmx22cm,2012 ©伍伟

观众:你在维也纳参加候鸟驻留那段时间的感受是怎么样的?有新作品吗?

伍伟:在维也纳驻留期间是一个很放空的状态,之前在北京的那种努力工作的劲头儿,到了维也纳就消失了。经常发呆发一天,到树林里,看到松鼠死了,也正好是那一年我儿子出生,我感觉自己的生命被弱化了,于是我想通过作品证明存在,强化生命感,我要用我的作品说这个事儿。

所以可能我近几年的展览都会叫“重生”,可能会分几个章节,比如“金身”,“隐遁”等等,又回到当年佛教的状态,不断充实,改变。

金身-1 纸上绘画 53x76cm 2015

《金身-1》 纸上绘画, 53x76cm,2015 ©伍伟

 

个展是在说一句很完整的话

2014年伍伟在北京789 Nouart 画廊做了第一个个展。“做个展是在说一句很完整的话,不能东一句,西一句的扯,要对一个空间,对一个环境有个交代,我是做了一个像舞台剧一样的展览。比如说我有布景,有山,水,有石,有动物,类似《山海经》里的一个故事,但又不具体,有碎石,有我,冲进去,白虎是故事的主角,这是我做个展的思路,但是都是抽象化”。

Img396429086

伍伟 在北京Nouart画廊的个展

观众:你怎么权衡自己作品形式和内容思想的关系?

伍伟:我觉得形式不需要刻意,艺术家经过多年的强大训练,经过长久的培养,具备一种直觉,视觉很重要,但是不能刻意完成,需要大量积累来判断。

观众:因为我们经常去看展览会觉得看不懂,或者认为很多装置是完全没有美感的东西。

伍伟:美感在美术史上是有脉络的,有些很重要的作品是不惧美感的,甚至是丑陋的,但是有思想,有观念,所以还是要看你的作品偏向哪方面。我觉得现在的状态是古典,现代,当代,三块混在在一起,想要看懂必须要学习,了解艺术史。

观众:那灵感呢?

伍伟:我想我们都会纠结,每天都觉得自己的灵感枯竭了。虽然作为艺术家,视觉捕捉能力会特别强,但是很多事情没办法主动,如果没有灵感,那就只能等吧……

 

L1004140

伍伟 做客第二十四期LAS ©勞建樺

 

了解更多,请关注 艺术家 伍伟 网站: www.wuweiart.net

注:特别感谢摄影师 勞建樺 图片版权专属 摄影师 勞建樺,艺术家 伍伟 LAS授权使用。

 

 

 

Leave A Com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