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信息
(9月 15, 2016 10:11 上午)
柏林电影节|主竞赛片单揭晓 (1月 21, 2016 1:57 上午)

柏林歌剧院的三国演义

2015年12月19日
9,823 Views

吴琛/文

作为文化大都会的柏林一共有三家歌剧院,柏林国家歌剧院(Staatsoper Berlin) 、柏林德意志歌剧院(Deutsche Oper Berlin)以及柏林喜剧歌剧院(Komische Oper Berlin)。这种三足鼎立的盛况,让人不自觉地哼出一句歌词:“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蜀国——Staatsoper Berlin

国家歌剧院好比根正苗红的蜀国,因为它前身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的宫廷剧院,有正牌王室血统。柏林国家歌剧院是欧洲历史最悠久的歌剧院之一,始建于1742年,后改称国王剧院,1919年后成为柏林国家歌剧院。它本来坐落于柏林最著名的菩提树下大街,故又被称为菩堤树下的歌剧院(Staatsoper unter den Linden),目前由于原址的修缮改建而客居席勒剧院(Schiller Theater)。

Schillertheater, Staatsoper im Schiller Theater, fassade, Haupteingang, Eingang, "Staatsoper im Schiller Theater" Staatsoper Berlin, Architektur, interieur, exterieur, [Das Foto ist ein Lichtbildwerk i.S.v. §2 Absatz 1 Ziff.5 UrHG, Nur redaktionelle Nutzung, Nutzung Honorar-& MwSt. pflichtig! Weitergabe an Dritte nicht erlaubt. Wir uebernemen keine Haftung bei einer evtl. Verletzung Rechte Dritter! Es gelten unsere AGB. t.bartilla@googlemail.com, Koepenicker Landstr. 150, 12437, Bankverbindung: Thomas Bartilla, Ing-Diba, Kto. 5526039061, BLZ 50010517, Tel. + 49 178 55 60576 ]

席勒剧院/Schiller Theater © Schiller Theater

虽然暂别了曾经华丽的演出地,柏林国家歌剧院依然群星璀璨,这一切要归功于这座剧院的音乐总监Daniel Barenboim。如果没有他这样的执牛耳者坐镇,就算有再多钱,恐怕也难以请动世界上最好的名歌手到一个本来是话剧院的地方唱歌剧。

Barenboim是谁?你可能不认识他,但一定知道他的学生朗朗。如果恰巧你还是个文艺青年,那必然看过经典文艺片《她比烟花寂寞》。 里面那个才华横溢但红颜薄命的女主角的原型,著名的大提琴家杜普蕾就是Barenboim的前妻。跟蜀国主公——泪腺发达、以柔克刚的刘备的不同,Barenboim可是个不相信眼泪的狠角色。十多年前他和时任德意志歌剧院音乐总监的Christian Thielemann 之间的“巨人之战”是当时柏林艺术圈最热闹的文化战役。昔日的激战暂且不表,我们只需要知道结局:发起挑战的一代名指挥Thielemann最后铩羽而归,黯然离开柏林,从此独留Barenboim雄霸天下。

当然,Barenboim能在文艺圈如此横行霸道,是因为他既有雄才,亦有伟略。这一点,从柏林国家歌剧院2015/16演出季的揭幕大戏瓦格纳的《纽伦堡的名歌手》中,我们便可见一斑。

柏林国家歌剧院通过新的编排对这部经典瓦剧进行了新的释义,使其脱离了歌颂民间艺术的语境,将其放入德国统一的大背景,对主题进行了升华,但又保留了瓦格纳作品中的精华——对民族主义的歌颂。这部新编剧目的首演特意选在两德统一日10月3号, 由Barenboim亲自挥棒。一个有犹太人血统的指挥家不遗余力地歌颂德国民族主义——这种贴心的讨好让人细思极恐。要知道,当年Thielemann败走麦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过盛的民族主义情绪引起了公愤! “民族主义”这个敏感词真可谓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Barenboim这“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计谋,让人怀疑他是不是偷师了中国的国学经典。

当然,Barenboim作为一位屹立不倒的音乐家,虽然有取巧的小心思,但在艺术上绝对是一丝不苟的。且看一看他都请了些什么人来撑场:Graham Clark ,Wolfgang Koch, Kwangchul Youn, Klaus Vogt——全是每年一票难求的拜罗伊特音乐节上最受热捧的瓦剧好声音,真正是应了《名歌手》之名。据某位亲临现场、有过看瓦格纳歌剧睡着不良历史的观众表示,这样的全明星阵容让人根本无法入睡!接近六个小时的演出高潮迭起,眼睛和耳朵完全闲不下来,让人无法不沉浸其中,深深体会到瓦格纳的音乐那种倾倒众生的魅力。而这一切的幕后推手,还是那位老谋深算的Barenboim。

KONICA MINOLTA DIGITAL CAMERA

坐落于菩提树下大街的柏林国家歌剧院 © Staatsoper Berlin

KONICA MINOLTA DIGITAL CAMERA

古典华丽的柏林国家歌剧院 © Staatsoper Berlin

KONICA MINOLTA DIGITAL CAMERA

古典华丽的柏林国家歌剧院 © Staatsoper Berlin

KONICA MINOLTA DIGITAL CAMERA

古典华丽的柏林国家歌剧院 © Staatsoper Berlin

魏国——Deutsche Oper Berlin

德意志歌剧院好比实力强劲的魏国,因为从规模上来看,它是柏林最大的歌剧院。柏林德意志歌剧院始建于1912年,建成之初既有逾两千座席,是当时城中第一大歌剧院。虽然几经战火,原址摧毁,重建后的德意志歌剧院坐落于俾斯麦大街,依然是柏林规模最大的歌剧院,可容纳观众数几乎是另外两家歌剧院的总和。与国家歌剧院的皇室范儿不同,德意志歌剧院的兴建是柏林市民阶级崛起的象征,而这也暗合了魏国的庶民身份。

dob_001

现代的德意志歌剧院 © Deutsche Oper Berlin

dob_004

现代的德意志歌剧院 © Deutsche Oper Berlin

德意志歌剧院走的是比较现代的风格,这一点从它的建筑本身亦有反映。现在的德意志歌剧院由Fritz Bornemann于1961年设计而成,是一座包豪斯风格的多层建筑,外观简洁,内部宽敞,装潢简洁、有艺术感,符合当代实用而舒适的理念。

如果说财大气粗,名流云集是国家歌剧院的招牌,那么德意志歌剧院的路线则是新秀辈出,唯才是举。前者更像一个名利场,吸引世界各地的名歌手纷纷前来献唱,星光熠熠;而后者则是潜心打造自己的新生代班底,大量启用了还未成名但实力雄厚的歌手,除了德国本土的新人之外,还广泛吸收了意大利、东欧以及美国的后起之秀。比如帅气逼人、风头正旺的美国男中音Seth Carico以及声音醇厚如红酒的俄罗斯女中音Clémentine Margaine。而在2015年圣诞档期的主打剧目《波西米亚人》中挑大梁的还有一位80后中国女高音于冠群。虽然她在国内的名气不算太响,但在国际上屡获大奖,是一位曾被多明戈钦点献唱的实力派歌剧新星。她瓷实而高亢却又不失圆润的嗓音以及深厚的演唱技巧,让听过现场的观众直叹“此声只应天上有”。

DOBFoyer_BStöß014

德意志歌剧院内部 © Deutsche Oper Berlin

DOBFoyer_BStöß021

德意志歌剧院内部 © Deutsche Oper Berlin

GKBose_0046

GKBose_0016在演出剧目方面,作为血统纯正的德国歌剧院,德意志歌剧院和国家歌剧院一样,在其保留剧目中有大量的瓦格纳歌剧,但经典流行剧目也一个都不能少,比如《塞尔维亚的理发师》、《茶花女》、《魔笛》、《卡门》等等,并且这些剧目的编排都极具娱乐性和观赏性,因而票房收入颇为稳定。

此外,德意志歌剧院在经典歌剧的创新方面也不落人后。这里一定要提的,是2015年重新编排的年度大戏《阿依达》。导演Benedikt von Peter是出了名的空间魔术师,他在这出歌剧中也使出了乾坤挪移大法:把整个乐队从乐池搬到舞台正中央,仅仅给主演在舞台前面留了一小块活动地,其余演员干脆赶在楼座上和包厢里,只见其声不见其人,然后再把合唱队分布在观众席的各处,使得歌剧声效的立体感震撼全场。大胆的空间运用,极简主义的舞台布景,再加上剥离了原剧语境,注入反战内涵的解构诠释,使德意志歌剧院版本的《阿依达》注定成为这个演出季让人难以忽视的一道亮眼风景。

吴国——Kommische Oper Berlin

喜歌剧院好比最后建国的东吴政权,虽然上个世纪40年代末才正式建立,但也就此拉开了柏林歌剧院三足鼎立的大幕。和另外两家歌剧院有所不同,柏林喜歌剧院对自己的定位是音乐剧(Musiktheater)剧院,要弄清楚这个音乐史上的特殊概念,就要从喜歌剧院的德文原名Kommische Oper说起。

喜歌剧院的前身是大都会剧院(Metropol-Theater),二战期间被夷为平地。1947年,著名的奥地利导演Walter Felsenstein着手重建之时,把新的剧院取名为Kommische Oper,借用了法语中 Opéra comique的概念,而这个所谓的“喜歌剧”则是一种与宫廷式的歌剧正剧相对的“下里巴人”式歌剧形式,是一种超越了传统定式,不走阳春白雪路线的音乐戏剧形式。Felsenstein和他领导下的柏林喜歌剧院赋予了“音乐剧”(Musiktheater)更宽广的内涵:它包括传统歌剧(Oper)的新编、轻歌剧(Operette)、卡巴莱式的歌唱剧(kabarettistisches Singspiel)以及百老汇式的现代音乐剧(Musical)。这一剧院形式的革新在欧洲音乐界引起一阵风潮,各国纷纷效仿,建立了新型喜歌剧院。

Berlin,_Mitte,_Behrenstraße,_Komische_Oper_02

喜剧歌剧院 © Kommische Oper Berlin

Komische_Oper_Berlin_interior_Oct_2007_Zuschauerraum

喜剧歌剧院 © Kommische Oper Berlin

简单回顾柏林喜歌剧院的历史便可得知,这是一所致力于改革创新的歌剧院,它与经典的歌剧形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往前迈进了一大步,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让“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希望曲高和寡的歌剧艺术能得以焕发新生。

就拿《魔笛》来说,这部最广为人知的德语歌剧同时出现在了柏林三家歌剧院的节目单上,但唯有喜歌剧院的版本可以称得上史无前例——撤掉了繁复的布景,加入了动画和电影默片的形式来演绎莫扎特的经典歌剧,所有的演员都仿佛从滑稽剧中走出来,带着浓浓的卡巴莱色彩。除了在柏林颇受热捧之外,这部剧2015年到中国巡演也大获成功,有媒体甚至认为“或许,这就是歌剧的未来”。

KOB_Saal_Zauberfloete02-voll_final_15x10_-GG

喜剧歌剧院演出《魔笛》© Kommische Oper Berlin

这部新版《魔笛》的导演鬼才Barrie Kosky就是现任喜歌剧院的艺术总监。他自2012年上任以来,把这座本来就很新潮的歌剧院印上了他强烈的个人风格。他导演的另外一部轻歌剧《萨沃伊舞会》也是一部相当卖座的作品。这部首演于上世纪30年代的作品融合了多种音乐风格,爵士乐、吉普赛音乐、犹太音乐,并且加入了夸张的戏剧以及舞蹈元素。热闹至喧哗的场景,鲜明的人物塑造以及密集的情节高潮都是紧紧吸引住观众眼球的制胜法宝。

除了节目编排颇为接地气之外,喜歌剧院也致力于从各处细节满足观众的需求。喜歌剧院的新巴洛克风格的内饰奢华而大气,地面全部用柔软的红地毯覆盖,踏上去有一种轻飘飘的满足感。如果运气好,碰上演出季末尾的特别活动,开场前还有酒水迎宾仪式。即使喝到微醺,也不怕眼花看不清字幕,因为这里的字幕屏不在舞台上方,而在前排座椅背上,且可以自行选择多种语言。中场休息时还可以拿一张当晚演出剧目的明信片,写上地址投到箱子里,歌剧院便会帮你免费邮寄出去。散场了还可以在门口领取包装精致的夹心巧克力,为夜晚划上一个甜美的句号。

演出的创新加上服务的贴心,让喜歌剧院成为了目前柏林上座率最高的歌剧院,而且观众的平均年龄也更加年轻。虽然没有国家歌剧院的名家坐镇,座位数也远远不及德意志歌剧院,柏林喜歌剧院却打造了自己独一无二的演出品牌,分别于2013年和2015年被两家世界知名的音乐杂志评为“年度最佳歌剧院”。 能在另外两大歌剧界巨头中杀出一条血路,实属不易。

分久必合

现在柏林的三家歌剧院,实际上同归于“柏林歌剧基金会”(Stiftung Oper in Berlin)名下。这是柏林市政府于2004年1月1日立法组建的一个管理机构,成立的原因是为了中止由前文所述的“巨人之战”引发的三家歌剧院之间的兵戎相见、恶性竞争。在政府的资源调配下,柏林的三家歌剧院对外是一个艺术综合体。但它们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可谓是各有所长,难分伯仲。

如果从现代化程度来说,国家歌剧院是最为古典的,德意志歌剧院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而喜歌剧院则是前卫而先锋;从演出实力来说,国家歌剧院无疑是最强大的,德意志歌剧院次之,而喜歌剧院虽然形式新颖但歌手素质确实又差了一个档次;从娱乐性来说,三家则是各出奇招,哪怕看起来最“保守”的国家歌剧院也有诸多迎合市场需求的老剧新排。

在柏林这块文化高地,没有永远的赢家,也没有绝对的胜者。三足鼎立,各有千秋。正是这种明争暗斗的艺术大战,让柏林的歌剧界呈现了万花筒般的多样性和变化性。而这,也恰恰是柏林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

 

Staatsoper:http://www.staatsoper-berlin.de

Deutsche Oper:http://www.deutscheoperberlin.de

Komische Oper: https://www.komische-oper-berlin.de

 

注:LAS独家撰稿,图片版权专属三大歌剧院,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Leave A Comment

*